今天是:星期六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小吃争挂名头 都叫劈柴院哪个是正宗?

2007/5/22 15:49:38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0
江宁路劈柴院一度是青岛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但是随着历史变迁已经衰落,目前还在劈柴院里坚守老店的仅剩三家。不少老青岛都对这一老品牌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过近日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饭店、小吃铺打起“劈柴院”的旗号。这些商家的“劈柴院”身份受到老劈柴院人的质疑,不过工商部门表示“劈柴院”餐饮商标目前还没注册,没有人能阻止商家使用“劈柴院”名号。


随处可见“劈柴院”

  “现在叫劈柴院的店太多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江宁路劈柴院里迁出来的正宗。”5月21日,家住济南路的老居民吴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都到江宁路劈柴院里寻找各种特色小吃,如今这里已经找不到几家店面了,但是在本市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劈柴院招牌。记者走访发现,劈柴院商铺在本市已经遍地开花,沈阳路上有“劈柴院锅贴店”,延安三路上有“劈柴院坛子肉店”,各种以“劈柴院”命名的店铺不胜枚举,江西路上就有两家,洮南路、标山路、威海路、人民二路等地都出现了“劈柴院”。仅记者走访看到的这类店就超过了10家。

老院仅剩三家坚守

  记者来到江宁路上的“劈柴院”看到,这里早已残破不堪,还在营业的商家也寥寥无几。说起劈柴院,老居民谭先生的印象就是江宁路上那处狭小、热闹的院落,这里的商业曾红火一时,在最近10年间劈柴院里的商铺才逐渐减少,老店铺纷纷关门走人。

  记者看到,劈柴院里有40多个门头,但绝大多数都已经关门,有的被租出去成了打工者的混居地,有的已残破无法居住,目前仅剩下3家店还在坚守。开旅馆的周老板告诉记者,想当年这里有40多家小吃店,人多院小几乎难以通行,但是一旦衰落势不可当,自己也不得不转行开了旅馆,现在也是艰难维持着,毕竟在劈柴院里生活了那么多年,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难舍老院。

老院人质疑“冒牌货”

  受益于老品牌的魅力,打“劈柴院”招牌的店铺揽来了不少生意。记者来到沈阳路的劈柴院锅贴店看到,来这里购买锅贴的顾客排起了长队,生意非常红火。该店的朱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店原来就在劈柴院里,后来无奈走出来,看到很多来历不明的店都在借着“劈柴院”的名义拉拢顾客,她感到非常气愤。

  说起别处的“劈柴院”店,老劈柴院的周老板告诉记者,原来在这里的老店,确实有几家走了出去开店,他们是老劈柴院里出去的,打“劈柴院”的旗号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店打起“劈柴院”的旗号纯属忽悠顾客,现在“劈柴院”到处都是,真假难辨,顾客往往上当受骗。他认为,“劈柴院”代表了文化变迁,超出了劈柴院本身的地域概念,往外发展是必然的,但是被不怀好意的生意人利用,也打出了“劈柴院”的旗号,对“劈柴院”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损害,也伤害了顾客的“劈柴院情结”。

挂牌“劈柴院”不违法

  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劈柴院”小吃铺是否违法?中山路工商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注意到了现在市场上挂“劈柴院”招牌的店非常多,目前对于这些商铺的来历也很难进行调查核实,但确实有不少店徒有虚名,是借着“劈柴院”的名字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便拉拢更多的顾客。据了解,“劈柴院”虽已被注册为酒类商标,但以此命名的餐饮商标还未注册,因此不管是不是从江宁路出去的,店家都可以使用该名号,至于其本质上的劈柴院身份,则难以辨别。

  市工商局商标处郑处长告诉记者,劈柴院是数十年来该地商家共同经营的地点,并非个人品牌,劈柴院是广大市民对该处商家总的称呼。按照规定,如果商家申请注册商标需要进行公示,其他商店有异议可以提出,工商部门会进行审查。

  对于“劈柴院”餐饮商标的注册,郑处长称该商标可以由街道办或者一个组织来申请,作为大家共同的品牌使用,商家如使用可以通过街道办或者组织进行授权,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劈柴院”品牌的商业作用,同时在维护和管理该品牌上也具有了操作性。

专家市民盼其复兴

  劈柴院现在有一家豆腐脑店还在营业,虽然没有体面的门头,但是却仍然吸引着很多顾客。市民黄先生原来住在即墨路,经常来这里吃豆腐脑,后来搬家到了东部,他仍然抽空到这里吃豆腐脑,有时甚至打的专门来吃。黄先生说,这才是正宗的劈柴院小吃。

  劈柴院的盛衰承载着岛城商业和娱乐业的变迁,很多老青岛都对劈柴院有着深厚的感情,繁华的劈柴院景象成为他们永久的美好记忆,他们希望能够把劈柴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留下来。

  本市文史专家鲁海提起劈柴院仍感到非常亲切,他告诉记者,劈柴院的衰落是文化商业大气候变迁的结果。劈柴院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不少居民都在憧憬着劈柴院的明天,希望把劈柴院以一种妥善和发展的方式保留下来,继续发挥其作用。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建

□新闻背景

    劈柴院的前世今生

  “劈柴院”在青岛的行政规划上有个路名叫江宁路,于1902年修建。它是“人”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江宁路成了步行街,于是整条江宁路就叫劈柴院了。江宁路上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方。老青岛有句顺口溜,说的是过去青岛人的日常生活:“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

  至于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还有人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江宁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铺、饭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多数是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糖果店、书场和游乐场。北街则是卖熟肉的。论民间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

  从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劈柴院几乎成了青岛美食的代称。然而,随着中山路商业街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衰落,劈柴院的喧嚣热闹,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关键字: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