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遭遇“老鼠屎”
此事引发了“集体商标”如何免受“株连”的探讨
文/本报记者 马汉青 图/本报记者 陈春鸣
“3·15”前夕,广州一家媒体通过明查暗访,爆出个别商家在经营“沙县小吃”时,为了使食品卖相更佳、口感更好,竟违规在一些食品中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有毒矿物质硼砂!一时间,不少市民对“沙县小吃”心存顾虑,正当经营“沙县小吃”的商户生意也遭遇“株连”。暨南大学有关营销专家指出:这再一次提醒,“产地+特产”形成的传统品牌要懂得自我保护!
“沙县小吃”遭遇“老鼠屎”
据有关专家介绍,硼砂具有增加食物韧性、脆度及改善食物保水性和保存度等功能,在以前的传统小吃制作工艺中,的确是有在馄饨中加入硼砂的习惯。但硼砂经由食品摄取后,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量大甚至可能致死,因此我国1988年已明令禁止使用。而据有关传媒报道,广州个别“沙县小吃”经营者仍然“在馄饨里加一些”。
“一颗老鼠屎搞坏一锅粥”,这虽是个别现象,对“沙县小吃”影响却不可谓不大。据统计,现在沙县小吃作为福建沙县的名牌产品已经行销全国,全国的“沙县小吃”店已有1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多人。仅在广州,打出“沙县小吃”的就有1000多家!
正规的“沙县小吃”经营者觉得很冤枉。沙县“小吃办”有关人员表示:他们专门设立了小吃培训中心,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并明确告诫不能加入硼砂。违规在小吃中加入剧毒硼砂的,这些人都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
“产地+特产”要警醒
“这是典型的‘产地+特产’传统品牌出现的‘株连’现象!”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副教授分析说,我国不少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已经形成了一些叫得响的有特色的传统品牌,特别在农产品等特色产品上较多,但只靠自发形成的品牌“过日子”潜藏着很大的风险。
据分析,许多特色产品就是由于个别不法商家出问题后,消费者产生“信任危机”,结果整个地区整个行业的产品都惨遭“株连”。比如,具有数百年良好声誉的“金华火腿”,2003年全行业却遭受难以估量的重创。浙江一家火腿厂家为了防蝇防蛆,用含有敌敌畏的药水浸泡火腿,此事一经曝光,消费者谈金华火腿色变。据统计,当年金华火腿同比销量骤减了80%,超过50%的生产工厂停产,全行业火腿产量减少60%,直接损失2000多万元,间接损失数以亿计!类似的情况,去年在“龙口粉丝”上又一次重演。
杨建华直言,目前广东这样的特色传统品牌不少,如四会沙糖桔、梅县沙田柚等,但如何对“株连”现象未雨绸缪?一旦遇到类似情况,行业如何自救?无论是经营者还是行业协会,对此都必须有深刻的认识。
集体商标成破解之道
“产地+特产”易受“株连”的破解之道在哪里?杨建华指出,借助《商标法》的保护,大力为“产地+特产”形成的传统品牌申请“集体商标”是较好的做法。
据介绍,所谓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事实上,广州的“沙县小吃”正是借助集体商标的威力,使正规商户遭受的冲击得到缓解。据悉,1998年,福建省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已取得了“沙县小吃”的服务集体商标,并有多项规章进行规范管理,达到标准才发给“沙县小吃”的注册牌匾和商标使用书。显然,有这一注册牌匾的经营户将能给市民在光顾“沙县小吃”时带来不少信心。“当然,有了集体商标也并非万事大吉!”杨建华提醒,注册了集体商标之后,无论是商家还是行业协会,就必须大力维护集体商标的形象,确保产品的品质,否则即使有了商标也会“烂掉”。同时,与集体商标相类似的“证明商标”,在保护特色产品、促进市场开拓方面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也应引起更大的重视。
责编:陌桑
相关阅读:
·日式风格的沙县小吃店装修-深夜食堂既视感的沙县轻食2017-09-06 | ·沙县小吃都开到加拿大了,来看看正不正宗?2016-03-26 |
·‘山寨版’沙县卤肉蛋,虽山寨,也美味..2016-03-18 | ·沙县板鸭如何一年卖出百万只的方法2016-03-18 |
·品沙县小吃,你应该知道的那些民俗文化 2016-03-12 | ·第一代沙县小吃为何败走重庆?2016-03-05 |
·沙县小吃文化城被评为“福建省美食城”荣誉称号2016-03-02 | ·杭州一沙县小吃厨房起火,所幸及时扑灭2016-02-27 |
·寻味|寻找沙县小吃正宗的秘密2016-02-27 | ·沙县:行走中的美食 探寻百年传承小吃2016-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