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六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吃进”30个亿的沙县小吃产业

2008/12/2 16:22:15 来源:三明日报
0
  从“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口扁肉锅”到宽敞、明亮的正规小吃店,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沙县农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小吃手艺焕发勃勃生机。如今,一拨又一拨沙县人走出大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把沙县小吃办成了响誉八方的名小吃。
  这几天,沙县庙门扁肉店店主王盛标特别忙,除了照顾店里的生意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在为在沙县小吃文化城新买的店铺装修一事作准备。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父亲从合作商店出来自己单干,摆起小吃摊点养家糊口的往事,王盛标至今记忆犹新。
  年,父亲陈福儿在城关摆了一家扁肉摊,那时候一碗扁肉才卖一角钱,由于雇不起人手,王盛标就和兄弟利用课余时间做帮手。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父亲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手里有了钱,不再满足于街边的小摊点,开始租了店面,请了帮工,生意越做越大。
  在沙县,像王盛标父亲这样靠做小吃生意发家致富的人还有许多。政府搭台,小吃唱戏。吃苦耐劳的沙县人,借着沙县小吃知名度不断提高的时机,脚步越走越远。如今,沙县小吃店遍及大江南北,每年为小吃业主们赚回6亿多元的利润,小吃产业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成为沙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沙县政府决定乘势而上,兴建小吃文化城,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为当地最靓丽的一张城市名片。从肩挑双隔锅的小贩到小吃“正规军”
  提到小吃,62岁的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乐相森深有体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的衣、食、住、行都要靠粮票供应。国家对居民每人每月供应猪肉半斤,市场上有时没有新鲜肉只能供应冻肉,而国家供应的猪肉,也是靠农村下达收购任务,发动农村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饲养生猪,国家收购生猪,除了现金,还奖励工业品。
  “家庭炒菜用猪五花肉或板油在锅里划十字”,这是当时农民对饮食文化的调侃。农民只能靠社员自己饲养生猪,一年到头杀一、两次猪按人头分配,所以人们舍不得吃,肚子里没有油水。由于国有饮食企业网点很少,物资供应匮乏,于是就用籼米磨浆做成“米冻”代替肉馅,做成扁肉。“如果没有粮票,那是吃不到的。”乐相森说。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饮食也逐步讲究起来。那时,沙县街上随处可见肩挑双隔锅(一种铝锅,中间隔成两半)煮卖扁肉的小贩,流传上千年的沙县小吃终于出现曙光。
  从小打小闹的“夫妻店”,到有规模、上档次的“原家小吃集团军”,54岁的邓世奇算是沙县小吃业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夫妇俩同心创业,让沙县小吃登上了大雅之堂。
  邓世奇是沙县湖源乡锦街村人,种过田、当过兵。因为接下了祖辈传下的小吃手艺,加上当时大洛乡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1985年夫妻俩开起了“原家餐馆”,随后搬到沙县城关。上世纪90年代初,沙县赌博和民间标会盛行,城关、夏茂镇更是“重灾区”。邓世奇也身陷其中,无奈之下,只能收拾行囊投奔厦门的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夫妻俩开起了在厦门的第一家“原家小吃店”。
  提起当初创业,妻子原冬英说:“刚开张的时候,我们说一天能卖60元就可以了,结果第一天就卖了100多元,后来一直涨……涨到1000元,我和老公数钱数了几遍都还没数清楚。”生意走上了正轨,邓世奇的小吃店每天顾客盈门,纯正、地道的沙县小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
  邓世奇的成功,并不是个例。如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不少像他一样的小吃业主一直在努力探索在外地发展的成功道路。目前,沙县在全国经营小吃的业主有5万多人,“沙县小吃店”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其中千户以上的城市就有本省的福州、厦门、泉州,以及省外的广州、深圳、汕头、珠海等城市,并向江苏、广西、江西、云南等省市拓展,沙县小吃备受各地消费者欢迎。政府当“红娘”助推小吃业
  这段时间,沙县小吃办十分忙碌,工作人员正在为小吃业主们办理新店开业有关牌证,签订行业商标使用书等。前来办理牌照的小吃业主们说:“在外地‘沙县小吃’名声响亮,客人们都是冲着牌子来的,有了牌照,我们业主就如同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沙县小吃因物美价廉、方便快捷,深受百姓欢迎。但由于许多业主四处出击,无序混战,使得小吃业发展受挫碰壁。如何使“沙县小吃”由“游击队”尽快向“正规军”转变?
  年,县里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通过这条“链子”,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小吃业主联系起来,使小吃特色产业内部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形成对外竞争合力。目前,小吃同业公会已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设立10个在外联络组织。
  沙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会长黄福松告诉记者,成立在外联络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把沙县在外的小吃业主联络起来,按照有序经营的方针推进,从而引导小吃业主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的路子。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联系,成为沙县和当地政府的桥梁纽带,为沙县小吃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沙县小吃的发展是群众发明、政府推动、市场带动的结果。”黄福松表示。为打响沙县小吃品牌,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沙县小吃”集体商标,并通过各地的在外联络组织,积极开展标准示范店建设,引导小吃业主走规范化经营的路子,沙县小吃开始由小吃店向餐饮企业转变。目前已发展直营店15家、加盟店105家。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成立10年来,已发展会员1200多人,成为全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从事小吃经营的人数超过5万人,年经营收入5亿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
  进城的农民富了,小吃业成为沙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并迅速推动招商引资和城镇化进程,形成一条极具山区特色的农民城市化发展之路,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
  “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炖罐是水泥,出门搞小吃,钞票时时进,农村日日新”,这句顺口溜真实反映了沙县小吃在沙县农村中的地位。除此之外,沙县还注重农民技能培训,在职业中专学校内建立“小吃培训中心”,让各乡镇进村入户发动有外出经营小吃意向的农民参加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沙县小吃商标准用证和商标牌匾。沙县从2004年开始就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目前已培训小吃业主6000多人,有效地推动沙县小吃业蓬勃发展。小吃做活发展大文章
  在沙县城关转一圈,你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沙县小吃店纷纷整理门面,新装上阵,经营档次提高了,小吃品种增多了,口味也常变常新。沙县小吃带活了一个产业,也富了一乡人。许多小吃业主回乡投资,成为沙县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沙县金福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沙县小吃专用调味品的生产企业,董事长董尚建曾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外经营小吃物流多年。2006年6月,他拿着800万元注册资金,回乡办起了企业,并在上海、广东也建立了沙县小吃调味品配送中心,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谈起返乡创业的初衷,董尚建表示,沙县地方政府给小吃业主的政策很优惠,所以选择了在本地投资。如今,在沙县,像董尚建这样返乡创业的小吃业主有380多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沙县小吃品牌在外影响不断扩大,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的人数逐年递增。截至目前,全县在外从事沙县小吃经营的人数已达17000多户,年营业额超30亿元,经营纯收入突破6亿元。这些小吃业主外出多年后,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信息、资金等方面完成了初步积累。现在,沙县城区人均住房面积从24平方米扩大到4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8平方米提高到46平方米,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还有部分小吃业主选择返乡办企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沙县县委、县政府也因势利导,做好服务,为返乡小吃业主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项目策划专项经费,对返乡小吃业主完成的项目策划,最高可给予编制经费50%的补贴。
  每年12月8日,是沙县人最热闹的节日。这天,很多外地的小吃业主,都会给自己放假。从1997年开始,沙县县委、县政府把每年的12月8日定为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活动来营造发展氛围,宣传沙县和沙县小吃品牌,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年年小吃节都有一批合作项目在沙县签约,一批建设项目竣工或投产,促进招商引资和旅游业发展,推动沙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责编:橙堡
关键字: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