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成长的烦恼
成长篇
沙县小吃成就35亿产值
拌面、扁肉、蒸饺、炖罐、茶叶蛋——沙县人凭着这几样小吃,征服了全国的餐饮市场。据统计,截止目前,在外从事沙县小吃经营业的户数达1.8万户、5.2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和农村劳动力的60%。沙县小吃产业也成为年营业额已超过35亿元,年创纯收入6亿元以上的大产业。全国各地都有特色小吃,但沙县人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小吃业的一部传奇。
第一批出走的人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三明境内,闽中腹地,千年古城,是全国26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远落后于福建沿海地区,还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境遇。为了生计,沙县人陆续走出大山,到外地经营小吃业。
据沙县小吃业内人士介绍,第一批外出闯荡的以沙县夏茂、梨树、琅口、南阳、南霞等乡镇及沙县城关人居多。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的特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而真正促成沙县人大批出走的,据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倒会风波,二是旧城改造导致的房屋拆迁。
如今已是沙县小吃领军人物的邓世奇,就是当时那批人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时隔近20年,再对记者娓娓道来,仍然让他的心情难以平复。
邓世奇是沙县湖源乡锦街村人,种过田、当过兵。1978年复员返乡,和妻子原冬英在大洛乡开了家照相馆。因为接下了祖辈传下的小吃手艺,加上当时大洛乡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1985年夫妻俩开起了“原家餐馆”,随后搬到了沙县城关。
上世纪90年代初,沙县民间标会盛行,城关、夏茂镇更是“重灾区”。 禁不住“无风险套利”的诱惑,邓世奇也身陷其中。1992年,夏茂“八大会头”出逃,倒会风波累及全县。
“当时,沙县进行第一次旧城改造,很多人的房子都拆迁了,需要另选地皮盖新房,但很多人拿不出钱来,就参与标会(一种民间集资互助的活动),借钱盖房子,标会突然多了起来,很快就失控了。”邓世奇表示,标会一开始还运作的比较健康,后来一些不法分子看见有利可图,也参与进来,最终资金链断裂,结果很多“会员”钱也没了,房子也没了,还不断有人逼债,只能被迫出走。
邓世奇瞬间从小老板变成了“负翁”,负债十几万元。1991年,陷入困顿的邓世奇夫妇变卖了家产,将孩子寄养在岳父家,带着4千多元钱,到厦门湖里区,寻求朋友帮助,“当时觉得这笔钱我一辈子都还不完,3个孩子只能靠岳父每个月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和邓世奇一样,破产的“会员”大多选择外出“躲债”。当年,单在夏茂镇,就有1000多名农民出走。
帮、扶、带成就小吃大军
为了谋生,邓世奇夫妇辗转筹措到9000多元钱,租了一间12平方米、仅摆3张小餐桌的小店面,卖起了拌面、扁肉、水饺、炖罐、茶叶蛋和牛肉面。
这是当时沙县人经营小吃的普遍特点:租一间不大的店面,卫生环境不好,经营拌面、扁肉、饺子、炖罐、茶叶蛋——这几样小吃也成为沙县小吃的标志食品延续至今。此外,当时大家普遍没有办理任何证照,工商局一般一年查一次,抓到只罚款500元,并不妨碍经营,这让开小吃店的门槛变得极低。
沙县小吃第一人——64岁的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副会长乐相森介绍,“沙县家家都会做这几样小吃,再者,开小吃店本钱小,‘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就可以叫卖了,因此做小吃成为当时沙县人最好的选择。”
让“邓世奇们”没想到的是,小吃店的生意出奇的好。
“头一天卖了158块钱,第二天是188块。后来稳定在一天4、5百元。”这让邓世奇惊喜不已,要知道,当时社会上一般工人月工资仅几十元,科、局级的公务员工资才200多元。“当时我们一个月能赚上千元。”
“沙县小吃快捷便利、性价比高,还打出口号,‘一元进店,二元吃饱,五元吃好’,因此很受消费者欢迎。”乐相森分析说。
“很多人都不敢跟外人讲自己赚钱了,而偷偷地把亲朋好友叫出来经营小吃。”邓世奇表示,做小吃赚钱的消息就这样在沙县传开了,吸引更多沙县人走出去经营小吃。“会做的教不会做的,一个带一个,两个带一双,沙县小吃店越开越多。”
据了解,1991年的时候,厦门湖里区才8家沙县小吃店。到1994年第一次摸底的时候,厦门已有900多家,福州更达两千多家,形成十步一岗的情形。到1997年沙县第一次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时,在外的沙县小吃户数已突破3000户,人数上万。
政府的推动
“沙县小吃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品牌带动的产物。”现任沙县发展小吃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兴景如是说。
9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参与到沙县小吃业的发展中来。据了解,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等“三农”问题。
标志性的事件是:1997年8月20日,在沙县政府、沙县工商联的牵头下,沙县组建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当时会员不足百人。1998年,公会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集体商标。
紧接着,沙县政府于1998年3月8日成立了为县委县政府协调小吃业发展的官方临时机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简称小吃办),并一口气从各有关部门抽调15人参与办公室工作,并建立“沙县小吃培训中心”。
1999年,又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与同业公会和小吃办合署办公,帮助解决了小吃办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
政府管理小吃业有了常设机构。相应地,在各乡镇(街道)都设立小吃办,配备2-3名专职人员,从事小吃业的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和协调服务工作,并将组织农民培训和外出人数定为考核指标——大批的农民由此被引导外出经营小吃业。
同时,在沙县小吃业较为集中的城市设立办事处,组织协调小吃业工作。从1998年福州、厦门两处,发展到如今在北京、上海、厦门、杭州、东莞、深圳、广州、泉州、江阴、宁波、昆山、中山、郑州、天津、西安等15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沙县小吃发展的轨迹。
这些机构在沙县小吃业主从技能学习、经营窍门、法律法规常识等内环境,到门店事物、社会关系协调、证照办理等外部环境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沙县人初次外出经营小吃的顾虑。
沙县小吃培训中心12年来培训人数超过1.6万人,其编著的培训教材成为小吃业主的工具书,为小吃业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
政府力量以这种间接的身份参与沙县小吃的发展,并在12年持之以恒的推动下,使沙县小吃遍布全国,规模日益庞大,其品牌颇具影响力。
更上一层楼
邓世奇也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推力:“2004年沙县小吃打入上海市场时,政府为了鼓励,开一家店,无偿补贴3000元。”在外经营多年后,邓世奇和妻子又回小吃培训中心重新深造,如今,他们创办的连锁品牌“原家”小吃已拥有13个独创小吃品种获得中国饭店协会授予的“中华名小吃”称号,19个品种获得福建烹饪协会授予的“福建名小吃”称号。
就这样,外出经营的人越来越多,沙县小吃产业也越做越大。据小吃办统计,截止目前,在外从事沙县小吃经营业的户数达1.8万户、5.2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和农村劳动力的60%。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的会员也从12年前不足百户,增长至近3000户。沙县小吃产业也成为年营业额已超过35亿元,年创纯收入6亿元以上的大产业,行业收入占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乐相森表示:“相当于每十个沙县人,有2个是做小吃,每10个沙县农村人口,有4个做小吃,10个农村劳动力,10个有7个做小吃。”
沙县政府做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大大提高了沙县小吃的品牌知名度。
1997年以来,沙县始终重视宣传工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推介小吃、宣传小吃,让外界了解沙县小吃,扩大沙县小吃品牌市场效应,为沙县小吃在外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1997年12月8日,沙县政府举办了第一届沙县小吃文化节。海内外嘉宾1000多人参加了小吃节,“庙门扁肉”一举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政府投资560万元兴建的沙县小吃街也同时开街,小吃节一时轰动全省。该活动延续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每届都邀请众多媒体进行宣传造势。
据了解,政府每年投入的宣传费用都在百万元以上。还先后在福州、厦门、上海、江苏、陕西等地举办了沙县小吃文化展示活动和沙县小吃特色产品展销活动,多次组织参加全国和省市级的餐饮博览会和行业评比、竞赛活动。
在这些评比、竞赛活动中,“沙县小吃”逐渐累积了63个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的品种,39个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的品种,从而奠定了沙县名小吃的基础。政府还不断挖掘沙县小吃的内涵和外延,2007年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发展出小吃品种240多种,常年上市的有50多种。
同时,随着在外小吃大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沙县小吃在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品牌也越来越响,反过来又促进了沙县小吃的生意。沙县小吃注册商标也于2002年被认定为“市知名商标”,2005年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同时,沙县于2003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小吃业主逐渐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反过来成为助推沙县经济的重要力量。
如今,邓世奇不仅早就还完债,还在沙县城关买了一栋别墅,拥有自己的私家车,还开办了福建沙县原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
像邓世奇他们一样,在城关,开发的商品房近六成都是小吃业主购买的。有的业主靠小吃赚到第一桶金后,转而投资房产、小水电,或者创办企业。小吃业的繁荣,还带动了调料、桌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外出小吃业主中,目前已有几百人回乡投资办企业。
相关阅读:
·日式风格的沙县小吃店装修-深夜食堂既视感的沙县轻食2017-09-06 | ·沙县小吃都开到加拿大了,来看看正不正宗?2016-03-26 |
·‘山寨版’沙县卤肉蛋,虽山寨,也美味..2016-03-18 | ·沙县板鸭如何一年卖出百万只的方法2016-03-18 |
·品沙县小吃,你应该知道的那些民俗文化 2016-03-12 | ·第一代沙县小吃为何败走重庆?2016-03-05 |
·沙县小吃文化城被评为“福建省美食城”荣誉称号2016-03-02 | ·杭州一沙县小吃厨房起火,所幸及时扑灭2016-02-27 |
·寻味|寻找沙县小吃正宗的秘密2016-02-27 | ·沙县:行走中的美食 探寻百年传承小吃2016-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