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六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沪上小吃追新宠

2006/7/6 9:03:29 来源:本站原创
0

近日偶临街市,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身边一下子冒出许多新的小吃。记者罗列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宠,有“土家掉渣饼”、“福建沙县小吃”、“楚味鸭颈”、“土耳其烧饼”……,它们在简陋的门脸和粗糙的店招下,向外飘逸着阵阵扑鼻的浓香;除了撩拨路人的食欲,还颇给人们有置身于他乡的错觉。

    经过观察,各家小吃店尤其是到了晌午、晚上或逢双休日,门前更是人头攒动,趋之若鹜,甚至出现排队的场面。不论贵客雅流,还是庶民百姓,一旦“轧过闹猛”尝了鲜,那张嘴就很容易被“套牢”,叫你不馋也难。

    地方小吃蕴涵人文情调  别有滋味

    其实“小吃摊”、“点心店”、“饽饽铺”、“杂碎馆”等,各地的叫法不尽相同,除了让食客品尝各色美味以外,还可当作了解异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如坐在京城的饽饽铺吃薄饼,仿佛是回到老北京的那种悠闲的生活场景,联想起老食客梁实秋笔下所记:“一盘葱一盘甜面酱,羊角葱最好,细嫩……卷起来就可以吃了。有人贪,每样菜都狠狠的捡,结果饼小菜多,卷不起来,即使卷起来也竖立不起来。于是出馊招,卷饼的时候中间放一根筷子,竖起之后再把筷子抽出。那副吃相……”真让人垂涎不已。

    再去烟花三月的扬州瘦西湖,进茶一盏,在品尝淮扬风味的三丁包时,聆听茶客们聊乾隆下江南的传闻,似乎还有点“箫鼓笙歌”的况味。

    来到小吃重镇八闽,特有的肉燕包皮被打得粉烂的有趣场面,曾搜罗在了郁达夫那浓得难以化开的笔墨里。可别光顾着吃,在那儿,你还可把流传在三山二塔间的“林则徐以芋泥智斗洋人”、“戚继光抗倭制光饼”的掌故,连同小吃一并“打包”,回去讲给小辈们听。

    所以说,有关各地小吃故事,收起来还真是一箩筐哩。

    贵在特色加上与时俱进  适者生存

    小吃,是正餐以外用来消闲和点补的食品,很多人嗜好它,多半是喜欢其朴实、快捷、价廉、可口和平易近人。

    中国幅员辽阔,菜系丰富,不管是四大菜系之称(川、京、苏、粤),还是八大风味(浙、沪、闽、皖、湘、鄂、豫、秦)之分,小吃的口味和样式往往会受地脉的影响。南方的小吃多精巧旨甘,北方则要粗大味重,美肴纷呈,目不暇接,都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份遗珍。

    奇怪,孩提时梭巡于弄堂里的“笃笃笃,卖糖粥”的吆喝声,至今“不绝于耳”地勾起那份记忆,不过还是留在印象中好;因为挑着扁担沿街叫卖,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产物,与今天的文明已格格不入了,这就是新陈代谢。

    市场对小吃的洗牌一天也没停止过,常常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出路在于:名特小吃既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也要有点“当随时代”的精神,否则就会像“四大金刚”一样遭冷落。造成小吃市场频繁“迎来送往”的根本原因,除经营利润微薄外,还有人的口味在变,食者对象也在变。喜新厌旧——大饼味道单调,油条白领化了,粢饭糕难觅踪影,阳春面则配上花哨的浇头名不副实,只有豆浆仍让人奉为“国饮”而历久不衰。

    我们不必怜悯“四大金刚”,更不要抱残守缺,让它大江东去好了,不然,小吃就无从升级换代。

    小吃文化呼唤发掘保护  继往开来

    综观小吃世界,虽缤纷夺目,满眼锦绣,可实际仍是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生态之下。

    前不久,有舆情呼吁要保护传统小吃,这不是小题大作。据绿波廊的高年退休厨师讲,以前上海城隍庙的小吃多达二百多种,而今天只剩二三十种。过去盛极一时的不少名吃小点,已经要到典籍中去“品尝”了,加上缺乏照片,没准还不定闹得懂是啥玩意儿。

    生生息息,此消彼长。目前新一代的小吃新宠又面临同样的境遇。上海有海的雅量,且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各地小吃品种随着近年新上海人的不断加盟而日益繁多,在市场认可的基础上,饮食行业应主动为其服务或管理,切勿摆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说不准,你的家人也同样喜欢新外来小吃呢。这些新上海人过去已经在为广厦建筑作出了贡献,今天他们同样在为海派饮食文化续添色彩。

    看到本文撷取的一组镜头,你大概已闻到浓馥的香味了吧?但它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至少卫生条件有待改进。食客并非要求栋宇雕梁、阑干错金的店堂,只需窗明几净、衣冠清洁。“店雅客来勤”嘛。

    此外,希望这些中国式的“热狗”、“匹萨”也能受到孩子们喜爱,不至于使他们一味缠着肯德基爷爷、麦当劳叔叔“玩”。不是吗?

    

    当你在大快朵颐时,不要忘了这玩意儿会“丢三拉四”——掉渣!  见习记者  戴焱淼摄

    号称“中国式匹萨”的掉渣烧饼,仿佛一夜来风,忽然间刮遍了沪上的大街小巷。它将“渣儿”的孜然肉末抹在饼上,再薄薄地撒上些小芝麻和细细葱花,出炉时看起来有点像金灿灿的洋匹萨。它穿的牛皮纸外衣,虽比起洋匹萨的精美纸盒要寒碜得多,但相当卫生。

    本报记者  金昊摄

    风靡全国的“楚味鸭颈”(曾名“精武鸭颈”),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它的香是自然中药卤制散发出来的,味道并非是越辣越麻才好,好的鸭颈辣嘴不辣喉,久吃不腻、回味无穷。对沪上的“媚媚”们颇具“杀伤力”,大概吃了身材会变得精瘦精瘦吧。  本报记者  金昊摄

    吃新疆烤羊肉串,先要看“掌柜”的形象是否正宗,这个不指点你也会吧?维吾尔语称它为“喀瓦甫”,经炭火烤熟后,撒上些辣面子、孜然、精盐,色呈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不腻不膻,嫩而可口,“蛮好切(吃)格”。  见习记者  戴焱淼摄

    吃龟苓膏不仅是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婚后的女性甚至有孩子的妈妈,以及很多事业型的男士,老人都在品尝和享受龟苓膏。无论是上班时间在写字楼,还是下班时看电视坐在软软的沙发上,甚至是在街上边走边逛,以及在网吧里、冷饮店里、茶楼咖啡店里、酒吧卡拉OK里面,都可见手中晃动着龟苓膏的男男女女。  见习记者  戴焱淼摄

    只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居然桂林米粉也号称起“甲天下”来了。正宗的桂林米粉当然有其独特的配方与煮法,汤清味浓,粉面的爽滑可口恰到好处,而把青青绿绿的油菜铺在粉面上就更加让人垂涎三尺……瞧,她吃得多欢!  本报记者  金昊摄

    “福建沙县小吃”犹如黑马,悄然无声地一下子杀出上百家连锁店,大有与遍布沪上的便利店叫板的架势,专找紧挨着你的地方“练摊”。蒸饺、千里香馄饨等是它的拳头品牌,其他你不妨去试试。  见习记者  戴焱淼摄

    这件小吃很像“热狗”,薄饼中夹着香喷喷的烤肉,十分好吃,一见这副卖相,肯定会刺激你嘴中的馋虫骚动不已。但取名叫“土耳其”却有些怪异,其实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大可不必扯上个洋名来壮胆。

    本报记者  金昊摄

    在上海满街的麻辣烫店里,家家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品种有的分红白签:白签插得是较为便宜的素菜,红签则大多是荤菜,下到沸腾的辣水里一烫,叫你吃后还要“谋杀”掉大半卷面巾纸,才能止住淋漓的涕汗。说来一点不夸张。  见习记者  戴焱淼摄
                

关键字:
上一篇: 宫廷小吃的故事
下一篇:跨越海峡的牵手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