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标和他的庙门扁肉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方式,曾经是这里许多农村的主旋律,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小吃手艺再添新绿,如今一拨又一拨乡里人走出大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沙县小吃一时声名鹊起,成了响誉八方的名小吃。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沙县小吃老字号庙门扁肉店的业主王盛标一同追寻这段耐人寻味的岁月。
(图)王盛标的庙门扁肉店开在沙县城关,店里的生意一直十分红火。
(同期声)沙县庙门扁肉店店主 王盛标:“我现在扁肉的价位是三块,拌面二块,一年下来也就10几万元。”
(图)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父亲陈福儿刚刚从合作商店出来自己单干,摆起小吃摊点养家糊口时,王盛标至今记忆犹新。
(同期声)沙县庙门扁肉店店主 王盛标:“那时候开得很早,1979年,那时候(我很小),才10儿岁这样子,读小学吧。那个(时候)很便宜的,(一碗扁肉)1毛钱。”
(图)王盛标说,那时,刚刚经营,父亲做的是小本生意,雇不起人手,只能让家里的老大、老二在课余时间当帮手。
(同期声)沙县庙门扁肉店店主 王盛标:“我们两兄弟更大,在课余时间到店里去帮忙挑挑水,洗洗碗。”
(图)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王盛标的父亲生意越做越红火,手里有了钱,不再满足于街边的小摊点,开始租了店,请了帮工,生意做得更大了。
(同期声)沙县庙门扁肉店店主 王盛标:“1983年、1984年那个时候,租店面来经营,后面也是忙不过来,就请小工,雇了2个小工,到店铺帮忙收碗、洗碗。”
(图)到了上个世纪九0年代,出外经商成了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沙县农民的致富门路,王盛标来到特区厦门加入到出外经商的队伍中。在厦门这个大都市,虽说钱没赚多少,但经济特区的前卫思想让他大开眼界,回到沙县后,开始了他的创业路。
(同期声)沙县庙门扁肉店店主 王盛标:“回来后(发现)这样经营不行,还是这样小打小闹,还是自己忙得要命,隔壁的店铺给它租过来,把隔壁店铺打通,员工也请了好几个。”
(图)这样一折腾,没有几年,王盛标的生意做得越来越顺,越来越好,花钱买下了现在的店铺。
(图)据了解,象王盛标这样靠做小吃生意发家致富的还不少,据当地统计部门统计,到1997年底,沙县外出经营小吃的户数有3000,多达12000人。
(图)政府搭台,小吃唱戏,吃苦耐劳的沙县人,借着沙县小吃知名度不断扩大的时机,脚步越走越远,由南向北,从东到西,如今,沙县的小吃店遍及大江南北,小吃成了沙县农民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沙县领导层乘势而上,兴建小吃文化城,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把它作为当地的一张城市名片。
记者 邱志生):“观众朋友,这里是正在兴建的沙县小吃文化城,项目总投资1.8亿元,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进入内装修阶段,景观建设也在同时进行,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小吃文化节投入使用。”
(图)瞅准这一商机,王盛标——这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又在小吃文化城买下了一间店面,凭着他勤劳的双手,他想让他的梦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同期声)沙县庙门扁肉店店主 王盛标:“那我们以后是想,我们现在也有卖肉馅,肉馅外卖,我是想如果有适合的话,销到外面,销三明地区以外,销往其他地方。”
(数字沙县)1978年,沙县外出经营小吃的人数为0,到2007年底,沙县外出经营小吃的发展到17723户51110人,小吃经营纯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
(记者感言):小吃大文章,是改革开放让许许多多象王盛标一样靠小吃发家致富的沙县农民迈上幸福之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名扬四海的沙县小吃一定会走得更远、唱得更欢。
责编:陌桑
相关阅读:
·沙县庙门扁肉店小吃城分店2010-12-02 | ·沙县小吃致富老俞和他的车2007-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