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年营业额超40亿 回家乡置业托楼市
一碗拌面、馄饨,一小碟腊鸭,这些食物随着“沙县小吃”的牌子越叫越响,短短几年迅速走向北京、广东、海南等10多个省市,以及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05年福建省沙县的小吃创收额为5亿元。目前,“沙县小吃”已成为一个年营业额超过40亿元的小吃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沙县小吃”给该县带来的不仅仅是每年数亿元的营业额,更重要的是刺激了当地经济,促进了其城市化发展和产业升级。
赚了钱回家乡置业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沙县小吃的经营者赚到钱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家乡买房置业。目前,沙县的房价高出附近县市约2000元/平方米。
黄华军在北京南三环经营一家沙县小吃店,由于靠近木樨园批发市场,人流量很大,他的小店生意不错。“北京的房价太高,2008年我在沙县老家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不到40万元”。
黄华军说,很多在外地经营沙县小吃的老乡都喜欢回沙县买房子,除此之外,一些人还在广西北海和广东置业,但在沙县置业的占大多数。
经营小吃业原是沙县农民由来已久的一种自发的经济活动。上世纪90年代,沙县及时抓住这一势头,把小吃业作为当地的重点产业去发展。截至2005年,沙县在外从事小吃业的人员达4.3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7%。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许多“沙县小吃”的经营者逐渐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沙县也因小吃而改变。
沙县房地产分析机构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1年至今,沙县的房价不断攀升。2001年,沙县的商品房均价低于1000元/平方米,2010年已涨至4400元/平方米,2011年更是达到6000~7000元/平方米。在购房者中,近七成都是小吃经营者。
该报告指出,沙县购房群体主要以本地居民自住型客户为主,他们大部分是在外经营小吃的私人老板,购房很干脆,跟风性很强。
“这些人长期在外地做生意,有些积蓄,但又不愿安家在外,最终大多会选择回本县购房,很大一部份人是为了让孩子到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位沙县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人听亲戚朋友说哪里的房子好,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另外,他们大都喜欢跟熟悉的人住在一起,所以亲戚朋友买了,就会带来一帮人跟风,老客户带新客户的营销非常起作用。
城镇化接近五成
“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使得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更好的居住和教育环境,率先由农村向中心集镇及城区迁居。近几年县城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常常是一开盘就被订购一空。其中70%以上被"沙县小吃"的经营者买下,且单位面积、价格远高于三明全市周边其他各县的水平。许多农民回乡建新房也带动了乡村集镇改造和新村建设。”沙县一位金融企业负责人表示。
随着“沙县小吃”的崛起,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沙县的人口、社会结构,无论在县城还是农村,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处在了一种转型期之内。福建省三明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沙县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9.3%。
2007年,沙县农村从事小吃业的人口有4.5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68.55%,产值占第三产业的86.1%,小吃业已成为沙县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沙县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7年的71∶13.8∶15.2调整为2007年的57.16∶3.83∶39.01。
“"沙县小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改善了农民收入结构,也推动了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前述沙县金融企业负责人表示。
责编: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