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六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沙县小吃撬动35亿产值

2013/6/17 15:04:28 来源:中国周刊
0
  1992年底,在沙县农村种地的张绍椿刚满20岁,他种一年地收入五千元,整天喊着“累死了!”
 
  有一天,听说很多人在外地做小吃赚到了钱,他从半山坡一骨碌跑回家,对父母说,“不种地了,干小吃去。”
 
  他也到了厦门。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两点睡觉,晚上一数钱,“400多块!”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他也不喊累了。1995年,邓世奇还上了所有债务,张绍椿回县城盖起了房子。
 
  到1996年,邓世奇和张绍椿这样的沙县人,出去了一万多。
 
  1996年,张绍椿的舅舅黄乐兴跑到厦门,要跟外甥学习开店。黄乐兴是更独特的沙县小吃经营者,他本是个公务员。
 
  这一年,政府已经开始看到了沙县小吃的大趋势,下发了一个政策:鼓励各个乡镇至少有一名科级政府任职人员停薪留职,出去做小吃,带动各乡镇农民出去致富。
 
  批准这个政策的人是沙县当时的县委书记刘道崎。他不是沙县人,上任不久,他到乡下调研,听着叮叮当当砸铁的声音,上前去问才知道这是在制作“鸳鸯锅”,沙县小吃的特色工具。一条街下去,声音不绝,生意好得很。也就在这一年,政府也开始筹备成立沙县小吃行业工会。
 
  第一任会长是乐相森。当时,他还兼任着县委办公室主任的职务。
 
  乐相森是土生土长的沙县人,在当地被称为“乐大师”,因为他通晓沙县的角角落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和烹饪大师。66岁的他,声音洪亮,每天看三小时的书,雷打不动。他最近看的一本杂志是《新周刊》,他和我讲,“急中国”、“慢能力”。
 
  乐相森到哪都随手带着一个纸袋子,白底绿字印着“沙县小吃培训指导”。从1997年开始,他接到的县里任务是:每年免费培训一千到一千五百名沙县人学做小吃。1998年3月8日开始到2007年,这个任务全部完成,总共培训了一万六千多人。
 
  每逢县镇赶集的时间,村民代表们都到镇上,乐相森就开始给他们讲。
 
  “想不想赚钱呢?种田不赚钱,想赚钱就去做小吃。”
 
  前面有榜样的吸引,后面有政府助推。在其后的十年里,出去的人成群结队,是名副其实的“小吃大军”。
 
  现任沙县小吃办主任郑兴景说,出去做小吃的,1996年有一万多,1999年两万多,2002年达到三万多。现在已经突破了五万。
 
  “沙县小吃最先到了福州、厦门。2001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规模,2003年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规模,2007年我们在北京搞了推介会。现在新加波、香港都有。”
 
  据统计,截止目前,在外从事沙县小吃经营业的户数达1.8万户、5.2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和农村劳动力的60%。沙县小吃产业也成为年营业额已超过35亿元,年创纯收入6亿元以上的大产业。
 
责编:潘巍
关键字: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