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成长的烦恼之瓶颈篇
沙县小吃发展的瓶颈
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沙县小吃发展又到了临界点,在福建本土被其它小吃品牌餐饮企业侵蚀,发展遇到了种种瓶颈,这些瓶颈一直困扰着沙县小吃的经营者。
后继乏人
早上7点之前,郑佳兰就必须把制作烧麦的原料炒制好,而丈夫老王此时也把烧麦皮做出来,佳兰烧麦店准时开门营业。
郑佳兰夫家从祖辈就开始制作烧麦,据说是从宫廷里穿出来的手艺,由于全手工制作,且不传外人,每天的供应有限,过去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得到的。1990年,郑佳兰嫁到王家以后,就从婆婆那继承了炒馅的手艺,同时也继承了这家店面——店面是1988年盖的,经过几次旧城改造,面积缩小了一半,但店总算保存到现在。
“烧麦不能冰冻,不能隔夜,因此我们的烧麦都是现做现包,卖完为止。一般到晚上9点不到就卖完收工……哪有人来轮班!”郑佳兰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腼腆内向同时很能吃苦的女人。
但正是这样的性格,才使她能将烧麦的手艺继承下来,并坚持了19年。凡是认识郑佳兰的沙县人都对记者说“这个女人很不容易”。
“我们夫妻俩每天都要做烧麦,节假日更忙,一年到头没有放过假,也从来没有出去外面玩过。比较幸运,我们夫妻俩这么多年身体没出过问题,配合也非常默契,公公婆婆退下来以后帮助我们全力操持家务,使我们能全心投入做烧麦。”郑佳兰谈到这里,一脸幸福的表情。
十年前,郑佳兰家里买了一台大众宝来车,到现在总里程数还开不到3万公里。夫妻俩开车最长的距离是送女儿到福建省内的大学读书。他们夫妻唯一一次出门走得比较远,是被县里邀请去北京做沙县小吃宣传,那也是头一次坐飞机。
“我就一个女儿,”被记者问到对将来的打算,郑佳兰回答,“做烧麦太辛苦,每天起早贪黑,而且这门生意比较适合夫妻配合做……当然不希望女儿再走这条路,我们也为她积累了一点资产,她可以去做点别的……我也不想开分店,也不想再拓展生意了,继承人?目前还没有,年轻人很少能安下心坚持做烧麦的,我丈夫又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现在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
责编:肉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