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文化:你所不知道的沙县小吃
当你看见标题的时候一定会有疑问,沙县小吃有什么新鲜的,这种深入全国大街小巷的小吃,早已让你提不起食欲了。如果你真这样想那你可就错了,真正的沙县小吃可不是这样的。
沙县已有39个品种获“中华名小吃”称号,其制作工艺被福建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如此介绍沙县小吃:其是南迁汉人运用祖先的烹调手艺与当地节俗相结合的一种饮食文化,始于汉晋。
在沙县以外打拼的沙县小吃,其特点是快,还有经济实惠:随便走进一家沙县小吃店,从走进门到吃进嘴,半分钟而已;几人吃完一顿小吃,总有人豪爽挥手埋单算在一起,因为反正也没几块钱。
还有一个盛传的说法,说沙县小吃分夏茂派和城关派,夏茂派食物比较粗放,在外地打下江山的多是夏茂派代表,城关派则相较制作精细,品种多样。若真要讲派别,倒可把外出的与留守的对比,留守的小吃,往往是因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或者需使用本地食材,不能适应“中央厨房”配送模式,变成了只有沙县人才能享受的口味。但夏茂、城关之说并非全无道理,这与沙县小吃的兴盛有关。
小吃跟节气有很大关系,如沙县人立夏做艾粿,秋季芋仔收成,做芋饺。保留在沙县的小吃,多是米类和杂粮类的,局限于工艺和当地农作物的,如黄豆干,米冻皮,喜粿,芋仔等。黄豆干,要下半夜开始磨豆腐,包,煮,烤,很费时,真正新鲜的黄豆干,要下午才能“出炉”,沙县有名的铁门豆干,下午四点左右营业,卖完就关门;沙县的芋饺,使用的是当地更有黏性的菜芋芋仔,其芋头则做芋头粿;喜粿,则要用厚厚的粿条皮卷起,把酸菜、笋、肉包入,制作工艺也不简单。在外地很难吃到的沙县美食还有水晶烧卖、泥鳅粉干、红菇豆腐丸、滚粉豆腐丸……县城内小吃店没我们想象的多,但酒楼往往与小吃店有合作,小吃店供货给酒楼,满足食客需求。
如果要找一个地方集中性地吃沙县小吃,有两个地方可选择,一是滨河路,一是沙县小吃文化城。滨河路有几家小吃店铺,如李记,但那里最诱惑人的是那些挑着担子摆摊的人。
沙县小吃文化城2008年开业,仿古的建筑中,除客栈、酒楼、土特产店等,更多的是小吃店、小吃明档。
小吃城内有酒楼,也提供小吃。在一家名为罗汉果御膳房,有沙县名小吃红菇豆腐丸。红菇豆腐丸以沙县游浆豆腐为原料,沥干捣烂成茸泥,并把瘦肉、虾仁、火腿、香菇切碎搅拌做馅心,包制成丸,入锅煮熟,配以红菇,高汤,豆腐没有一点火焦味,汤则味道咸鲜,色泽漂亮。滚粉豆腐丸则是明档一个小铺提供的,是家常做法,它是将猪肉、生姜末、香菇和用手打烂的豆腐(沥干)捏成小丸子,放到地瓜粉里滚一下,再蒸,吃起来外皮完全没有豆腐味,沙县人很爱,只是因外形不如红菇豆腐丸漂亮,所以一般沙县人自家餐桌上才有。不过因地处县城较偏之处,小吃城还不够热闹。政府倒有心去做,不仅提供补贴,还为入驻商家免租金,吸引业者前去。于游客而言,小吃城不仅可以吃到地道小吃,周边还有客栈、酒店等,能一并解决吃、住问题。
庙门扁肉,铁门豆干,佳兰烧卖,是沙县最有名的几家小吃店,而烧卖和黄豆干一样,是沙县人的沙县小吃。沙县的烧卖源起宋元时北方烧卖蒸制品,其不外传的原因也是工序复杂,且沙县烧卖与别处不同,皮非常薄,晶莹剔透,包好后收口朝下蒸熟。这种烧卖被叫做水晶烧卖。
水晶烧卖的面皮用冷水、盐巴和面粉和起来,用压面机压好,再用擀面皮的长条,手工将其压成约0.5毫米的面皮。
再来就是“内部”的馅料。做馅料要先煮好水,再将红薯粉、盐巴、味精、白糖放入一起煮,水开后,将其捞出,搅拌,冷掉后,再将葱、胡萝卜加进,拌匀后就可。
责编:肉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