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六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小吃资讯 >浏览文章

沙县小吃:不起眼的传奇制造者

2014/11/11 14:17:06 来源:创业邦
0

  导语: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粗略估计能有两万多家,一城之内超过1000家的就有福州、厦门、泉州、广州、深圳、汕头、珠海、上海、南京、杭州、海南、长沙、武汉、北京等,其中杭州就达3000家


  北宋时期,诗人柳永善作歌词。教坊的乐工每谱写出一个新的曲调,都找他来填词。他创作的歌词到处传唱,一位从西夏归来的官员甚至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千年之后,这句名言出了新版本:“凡有井水处,便有沙县小吃。”


  小吃江湖的传说


  沙县小吃到底能风行到何种程度,竟至于被人与井水相提并论?


  不久前,一篇题为《沙县小吃不是为了挣钱才开遍全国的》的小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文中以一个沙县小吃的老板与食客对话的形式,虚构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


  “你知道么?本·拉登死了。”他好像在告诉我一个秘密一样。


  “嗯嗯……”我口含一颗卤蛋,含糊答应,蛋黄噎住了我。


  “所以,战争结束了。It‘sover。他们输了,我们赢了。”他表情悲戚。


  我重新端详这个老板,微黑,沿海五官,有一种潮汕地区人民特有的质朴之气。


  “老板你是不是最近生意做得不顺?”我问。脑子坏了?馄饨包傻了?卤汤中毒了?


  “你见过工商来这里收钱么?”他问。


  “似乎是没有。”


  “你见过混混来搅事么?”他问。


  “好像是也没有。”


  他俯起身子贴近我,在我耳边很深沉地说:“因为我是安全部的。”


  我再次端详这个老板,微黑,沿海五官,有一种伟大的使命感。


  “哈?”我说。


  “我不是开小吃店的。我是一名情报人员。”他翘起二郎腿,坚毅,目视远方。


  “哈?”我说。


  “沙县小吃不是为了挣钱才开遍全国的,是为了应对XXX极端势力渗入中国内陆城市,才特设的特别行动机构,隶属于安全部第九局。”他说。


  ……


  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粗略估计能有两万多家,一城之内超过1000家的就有福州、厦门、泉州、广州、深圳、汕头、珠海、上海、南京、杭州、海南、长沙、武汉、北京等,其中杭州就达3000家。此外,在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出现了沙县小吃的身影。


  如此密集布点,如此迅速拓展,以地区而命名的风味小吃店,有哪一个能望其项背?难怪被人杜撰成“情报机构”。


  没到过沙县的人,宜乎众矣。然而,没听说过没见过沙县小吃的人,却不多了。迅速在各大城市里铺排开来的沙县小吃店,让见多识广的城里人心生诧异:到底怎样一个来头?


  饮食中的“活化石”


  沙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隶属于三明市。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从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年)设县,至今已有1600年的发展历程,自古是商贾云集,素有“金沙县”之称。


  根据当地人的族谱探源,沙县境内的各姓居民,尽皆为中原古代汉族的后裔。沙县的各色小吃,也正是源于中原古代汉族的饮食。这些风味小吃历千年而流传至今,被人称为饮食文化中的“活化石”。如今,沙县小吃传承至今的品种约有240种,能经常供应市场的也有50多种。


  目前,沙县小吃有39个小吃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沙县小吃的制作方法,依然保持着古代汉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甚至与古代典籍里的记载能相互印证。


  沙县小吃中的“沙县板鸭”,地道的叫法是“沙县腊鸭”,便是极其古老的一种汉族传统食品。腊制肉类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周朝,朝廷就设有“腊人”这一职务,专司加工干肉的事务。干肉的制作过程是:把桂(香料)和姜切碎撒在肉上,用盐腌渍,最后晒干或烤干(见《周礼。官冢宰第一》、《礼记。内则第十二》)。沙县腊鸭的传统做法,正欲上述记载大致相同,只是在配料上略有增减。


  沙县的“酒酿”、“新沉红”、“冬酒”,也可在《周礼》中找到出处。据记载,酒可分作“五齐三酒”,“五齐”,乃是指的五种薄酒,未经过滤即可饮用。其中的“醴齐”,一宿而熟、滋味稍甜,与沙县人所制得“酒酿“分明便是同一样饮品。沙县夏茂镇酿造的酒,根据酿造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水、短水”,这又与《周礼》中所记载的“昔酒”、“清酒”的分别相一致。


  沙县人制作豆腐,“点浆”用的是隔夜的老浆水,而不像其他豆腐一样用石膏或盐卤,点出的豆腐又白又嫩。这一做法,恰与豆腐的发明地安徽淮南八公山的做法相一致。可见,沙县小吃的饮食“活化石”之名,绝非虚言。


  正是这样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花样品种,再加上沙县人的勤劳认干,才使沙县小吃有了迅速扩张、名满天下的可能。


  “出逃”带来生机


  沙县是一个饮食文化的富矿,200余种自古传承的饮食花样,人们也只当做是寻常饮食而已。没有谁想到,这些小吃里面,居然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大到能让一县人富足,一国人瞠目,让沙县名满九州、声传海外。


  让沙县小吃走向全国,源自当地民间融资的一次崩盘。


  沙县民间有设立标会的传统,把钱投入标会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利息。从标会借钱叫做“叫标”,作为一种民间融资方式,标会比银行更便捷,而逐月归还的压力也不是很大。有人为了赚取利息收入,甚至从亲友手里借钱投入标会,为后来的“倒标”、“逃标”埋下了祸根。


  说起“逃标”与沙县小吃的关系,不能不提到一个叫邓世奇的人。这是一个沙县小吃发展转折时刻的标志性人物。


  邓世奇第一次入会是在1989年。1990年,县城改造,邓世奇家的旧房子换来了一块地皮,他开了两家店铺。为了能多得一点利息,邓世奇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加入了多个标会。


  1991年,邓世奇第一次叫标,从一个标会里借来了一万多元,准备扩大一下经营。结果钱一到手,就被会长要走了9000元。第二天,会长跑掉了。


  此后数日,邓世奇参加的29个标会纷纷出现状况:会长携款跑掉,投进去的钱要不回来,自己欠别人的外债无法归还。此时,邓世奇投在标会的钱是十五六万,欠亲戚朋友的外债是十一二万。


  他遇到了罕见的“崩会“——标会崩溃了。崩会缘于赌博。沙县人好赌,但多年来标会与赌博两不相干,标来的钱都是去用来做生意的。自1990年起,赌徒也来标钱了,标来的钱被拿到了赌场。赌输了就天天来标,终于导致资金链断裂。


  邓世奇卖了两家店面,还有10多万的外债。无奈的他选择了外逃躲债。


  出逃之时,他身上有5000块钱,还带上了鸳鸯锅、木槌,这是做沙县小吃必备的工具。在此之前,他听说,有先跑出去的人在做小吃,也能过活。


  沙县小吃,本是临时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没想到却让邓世奇的命运从此改变。跑到厦门,邓世奇夫妇用一块塑料布支起个棚子,点起两个炉子,开始摆地摊。地摊不赚钱,又借钱租下了一个店面,从此开始了有钱可赚的日子。他们的小吃店只卖3种小吃,扁肉、拌面、茶叶蛋,其中扁肉、拌面是一块钱一碗。他们一天能卖出四五百碗。这对夫妻喜出望外,小吃这样畅销,他们怎么也没想到。


  就这样,像邓世奇一样因标会崩会而跑路的一群人,成了沙县小吃在沙县以外拓展市场、闯出名号的第一批人。


  赚了钱的人回到家乡,还债的还债,盖房的盖房,给沙县的乡亲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沙县人恍然大悟:往日司空见惯的小吃,在外边竟然能赚到这么多钱。走,出去卖小吃!


  走出去做小吃的沙县人,1996年有一万多,1999年两万多,2002年达到3万多。到2011年已经突破5万。


  县政府顺水推舟


  越来越多的沙县人卖小吃赚了钱发了家,让沙县的政府领导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同时也看到了这支小吃队伍装备简陋、技术不齐、服务不规范等欠缺。为了让这支游击队转变为正规军,县政府觉得应该有所行动。


  199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工商联牵头,他们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同业公会依托县小吃发展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了《沙县小吃丛书》、《沙县小吃技术培训基础教材》等培训材料,对从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力和待业青年进行培训。


  课堂,就是乡镇的集市;教具,就是锅碗瓢盆。自1997年以来,他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沙县小吃的从业人员,烹饪技术、管理水平,因此得到提升。


  为了扶持、培育好小吃产业,沙县专门成立了沙县小吃办公室,就设在县政府大楼里。为小吃而设一个办公室,并配有正式的编制,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为了扩大沙县小吃品牌的影响力,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争取福建省烹饪协会、中国烹饪协会到沙县举办“名小吃、名菜”专场认定活动。如今,沙县已经有多家酒店获“福建餐饮名店”,一批小吃分别获“福建名小吃”、“中华名小吃”称号。2004年12月经福建省劳动保障厅认定,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被认定为“省劳动职业技能鉴定站”。他们还在每年的12月8日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造声势,竞技艺,推名品,树名家。


  沙县小吃办公室还四处出击,到各地区举办沙县小吃推介会,帮助沙县小吃树品牌、造声势、打市场。他们甚至把推介会办到了还没有沙县小吃进驻的城市,因为他们相信,那里早晚都会有沙县小吃出现的。


  为了帮助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的经营活动趋于规范,他们还制定了沙县小吃门店标准,申请了沙县小吃的集体商标。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许多都已经挂起了这块集体商标的牌匾。


  为了防止有人假冒沙县小吃的品牌,沙县加强了对沙县小吃店的监管,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要培训合格方可上岗。同时,推进公司化运作,形成配方科学化、工艺标准化、服务规范化、价格大众化、产品风格化。管理组织将按“行规”要求,对小吃店业主的经营行为、店容店貌、经营设施、饮食卫生、人员健康等进行整顿,并将对小吃店进行认证,达到行业标准的才发给“沙县小吃”注册牌匾和商标使用书,顾客可根据此商标图案进行识别。


  虽然散布各地的沙县小吃仍然是一家一店地经营着,可是,在沙县政府的扶持下,却在共享着品牌识别、知名度提高所带来的好处。


  山鸡也能变成凤


  人数众多、分布极广、势力庞大,有此三条,沙县小吃当之无愧地坐上了中国餐饮“第一大帮派”的交椅。然而,大则大矣,多也真多,沙县小吃的知名度无可质疑,可是它的美誉度却不高。


  这与它开拓之初的低端路线有关。最初走出去的沙县小吃,基本都是靠着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以数量取胜,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沙县小吃之所以能在全国各地迅速布点,迅猛扩张,与开办之初所需经费不多关系很大。想当初,那群为躲债而跑路的人,身上所带的经费屈指可数,工具也不过一个木槌和鸳鸯锅而已,四根木棍支起一个塑料布的棚子,生意就可以开张了。这是地摊时的状态。即使后来开办门店,也不过十几二十平方,三四人四五人即可忙得过来。小投入降低了开办的门槛,这才使得成千上万的沙县人能够在短时间里纷纷开起小吃店面来。


  在沙县大多数小吃业从业人员还在重复着低端客户定位、粗放式发展的时候,一些着眼沙县小吃全局发展的人,以及一些沙县小吃中的精英人士,已经在考虑沙县小吃提高档次、进军高端市场的问题。


  在沙县本土,县政府2008年运作建起了沙县小吃文化城,投资2.6亿多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规模壮观,千米长的美食文化街贯穿全城。文化城采用中国古典徽派园林设计手法建设,是一出以沙县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的仿古建筑群,可入驻商铺160家,内有沙县名小吃、台湾小吃、成都小吃、特色风味酒楼、宴会楼、茶楼、书画院、古玩店、奇石根艺馆、工艺品店、擂茶馆、娱乐会所、足浴城、星级宾馆等。


  如今,沙县小吃文化城已成为沙县对外宣传的窗口。徜徉此间,临窗品味,有谁还会认为小吃上不了台面呢?有谁还会觉得小吃只能果腹不能宴客吗?


  1997年12月8日,沙县举办首届沙县小吃文化节,新建的小吃一条街隆重开张。此时,躲债出逃的邓世奇已经在厦门把沙县小吃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赴厦门,再三邀请邓世奇返乡创业。


  邓世奇返乡后,一口气拿下小吃街5个店面,投资8万元进行有档次的装修;并请来8位厨师,对小吃品种进行筛选精加工,生意越来越好。2010年,邓世奇在小吃文化城开办了“原家小吃美食城”,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15个包厢和一个可摆设15桌的大厅,可同时进餐350人。他的生意做大了。


  如今,邓世奇积极发展加盟连锁,为有志于小吃事业的人提供技术和品牌支持。近3年来,邓世奇创办的原家餐饮公司共完成创业培训2833人,孵化加盟人员186名,发展加盟连锁店140多家,带动就业近万人。


  邓世奇算得上沙县小吃行业里的一个领军人物,但他不是唯一把沙县小吃产业做大做强的人,还有许多沙县的精英,在为沙县小吃的上档次、占高端而执着奋斗着。



责编:肉粒多


关键字:

网友评论:


小吃盘店招工置顶信息
 
 
更多信息小吃转让盘店
 
更多信息小吃招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