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成长中的“烦恼” 假店真店数量差不多
小吃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但像沙县这样让小吃形成当地支柱性的产业的例子,全国绝无仅有。近年来,逾6万沙县农民在全国“攻城略地”争开沙县小吃店,同时也缔造了这座闽中县城的创业神话。
据统计,逾6万当地农民在中国各地开了逾2万家沙县小吃店,该数量几乎是肯德基数量的5倍,麦当劳数量的10倍。这还不算那些剽窃了沙县秘方,转而开起山寨品牌。甚至开到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
据官方资料显示,沙县小吃共有240多个品种,获得“中华名小吃”的有39种、获得“福建名小吃”的有63种,有逾6万当地农民在中国各地开了逾2万家沙县小吃店,年经营收入超过60亿元,带来纯收入约8亿元。先后被评为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代表福建省作为唯一餐饮品种入驻上海世博会“中华美食街”窗口等。
“沙县小吃”,几十个平方米的店面,小巧整洁,装潢风格统一,品种丰富,风味独特,经济实惠,颇受欢迎。然而,沙县小吃从偏处一隅的地方特色貌似突然之间走向全国却不是自我演化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政府之手的大力扶持和强力助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沙县还要求每个乡镇必须有一名副科级干部留薪留职,外出带头开小吃店,开得好,同样提拔重用。沙县政府鼓励沙县人“攻城略地”。2004年沙县小吃打入上海市场时,业主开一家店,县政府补贴1000元。2007年,前100家进入北京市场的店,每家补贴3000元。
“为了推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政府一直积极主动作为,推广沙县小吃。”沙县小吃办主任郑兴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旨在助推小吃产业发展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与办公室1997年设立,是全国首家、目前可能仍是全国唯一的为小吃专设的官方机构;而且同时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发展服务中心等机构宣告成立。
在政府支持推动下,同年,沙县每年于12月8日举办小吃文化节;笑口张开吃小丸的图案获得注册,成为沙县小吃的“图腾”——为全体沙县人服务的集体商标。
随着沙县小吃在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经营业主中也存在一些经营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品牌杂乱、竞争无序等问题。为尽快实现小吃业主从一个普通农民向现代餐饮业经理人的转变,同时提高沙县小吃档次和知名度,沙县从从业人员素质入手,强化培训。沙县在县职业中专学校建立“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创办“沙县小吃烹饪学校”,轮流对农村富余劳力、待业青年、下岗职工以及职业学校学生等进行小吃专业技术培训。
成长中的“烦恼”
快速成长的沙县小吃业不可避免地遭遇成长的烦恼,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会长黄福松曾说:“假冒的沙县小吃店和真的数量差不多。”沙县小吃的声誉和整个行业深受其害。
沙县政府从组织领导、营造氛围、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保障服务等方面入手,一系列配套措施也开始实实在在地推行,包括:制定《沙县小吃行规行约》《沙县小吃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沙县小吃经营标准化实施意见》《沙县小吃良好经营规范》和沙县小吃主打品种的企业标准以及沙县小吃经营标准店和示范店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并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立联络组织;设立专门的小吃维权小组,专业打击非法盗版。据了解,这在中国所有小吃中,只有沙县做到了。
此外,沙县政府把每年的12月8日定为“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宣传小吃品牌,并组织团队到上海、北京、台湾、澳门等地举办“品牌展”“品尝会”系列活动;邀请国家级专家到沙县举办“中华名小吃”专场认定活动;加强对经营业主的培训教育,提高经营业主的整体素质。
编辑:肉粒多